汇盈策略 美关税生效时间推迟是因为中国吗 谈判延期引发关注
美关税生效时间推迟是因为中国吗 谈判延期引发关注!7月9日,美国原定的对等关税90天暂缓期即将到期,但白宫宣布将这一期限推迟至8月1日。此前,特朗普曾表示不会延长与各国谈判贸易协议的截止日期,并威胁称若无协议将在8月1日恢复征收高额关税。当前,美国已与英国、越南达成协议,而日本、欧盟和印度等国家仍在谈判中。中美方面,美国财长贝森特表示预计在未来几周内与中方官员会面,推动两国就贸易和其他议题的讨论。
美国推行的“特朗普2.0”经贸政策包括对内减税和对外加征关税。7月3日,美国众议院通过了包含大规模减税及支出削减计划的“大而美”法案。该法案旨在加强边境安全、削减社会福利开支等。减税政策旨在增加内需和投资,而关税则增加政府财政收入,缓解减税带来的赤字压力。同时,这些措施也在保护国内市场免受进口冲击,保障企业回流和产业链安全。
当前多国谈判仍在继续,谈判结果将决定未来是否真正进入“对等关税”的执行阶段。局势充满不确定性,特朗普甚至威胁对金砖国家成员加征新关税。市场对此反应敏感,美国股市和债市双双下跌,新兴市场货币创4月以来最大跌幅,美元反弹至两周高点,黄金价格波动剧烈。
尽管存在不确定性,各国显然比90天前更具经验。专家认为,特朗普在谈判中将采取灵活策略,根据国内利益集团博弈、国际谈判节奏和竞选需要调整态度。在此期间,美国对华经贸动作频频,解除了一系列对华出口限制,如电子设计自动化软件开发商无需申请政府许可即可在中国开展业务,乙烷对华出口限制也被取消。
数据显示,中国今年前五个月出口增速为6%,高于去年全年5.8%的整体增速。中国净出口对GDP的贡献达到近25年来的高位水平。据测算,抢出口“预支”的出口需求约占2024年全部出口金额的1.7%左右。专家认为,美国构建广泛对华关税联盟面临显著困难,全球经济一体化制约了“阵营化”思维。中国需重视非美国家在经贸领域的关切,通过扩大内需应对外部贸易环境的不确定性。
电子纸行业在过去90天内的表现反映了中美经贸在高关税被提出又暂缓的情况。高额“对等关税”的暂缓实施,为电子纸供应商带来了最佳的第二季度业绩。自2018年起,中国企业应对关税摩擦已不陌生,直接出口受阻时转向转口贸易。数据显示,抢出口的主要窗口期为中国对美出口金额占过去12个月的比例约为51.1%,超出历史同期水平约1.2%。估计抢出口金额约为67.3亿美元。
随着“抢出口”效应逐渐减弱和转口贸易受阻,出口方面仍面临长期压力。机电设备及其零部件可能是受影响最大的领域,乘用车和少部分上游工业原料、轻工制造品也会受到一定影响。美国贸易政策的不确定性对中国部分行业供应链环节的影响难以短期消除。近期发布的采购经理指数(PMI)显示,中国制造业PMI回升至49.7%,但仍处于收缩区间。
全球贸易博弈不确定下,外部环境变化将成为影响中国经济的中长期变量。专家认为,当前中美正处于战略相持阶段,可能延续3至5年甚至更长时间。政策的关键在于“储备”而非“透支”,既要考虑当前增长与就业的基本稳定,也要为未来不确定的外部冲击保留政策回旋余地。下半年将成为全年经济的关键期,政策需逐步且有节奏地推出,以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复杂局面。
翔云优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